米線,為一種食物,古烹飪書《食次》之中,記米線為“粲”。人們習(xí)慣叫米線“酸漿米線”、“酸粉”、“干米線”、“米粉”。其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、維生素、礦物質(zhì)及酵素等,具有熟透迅速、均勻,耐煮不爛,爽口滑嫩,煮后湯水不濁,易于消化的特點,特別適合火鍋和休閑快餐食用。
《食次》一說即為《隋書》所記《食饌次第法》,南宋時散佚!棒印北疽鉃榫祝炅x為“精制餐食”。齊民要術(shù)中謂“粲”之制作,先取糯米磨成粉,加以蜜、水,調(diào)至稀稠適中,灌入底部鉆孔之竹勺,粉漿流出為細線,再入鍋中,以膏油煮熟, 云南過橋米線 即為米線。以精米磨成精粉,又以精粉制成精致食品,因尊稱米線為“粲”。又因其流出煮熟,亂如線麻,糾集纏繞,又稱“亂積”。
至宋代,米線又稱“米纜”,已可干制,潔白光亮,細如絲線,可饋贈他人。陳造《江湖長翁詩鈔•旅館三適》曰:“粉之且縷之,一縷百尺韁。勻細繭吐緒,潔潤鵝截肪。吳儂方法殊,楚產(chǎn)可倚墻。嗟此玉食品,納我蔬簌腸。七筋動輒空,滑膩仍甘芳。”時又有徐南卿《招飯》詩句“米纜絲作窩”,可見其時米線干品為鳥窩狀,與如今昆明所制干米線如出一轍。
明清之時,米線又稱作“米糷”。宋詡《宋氏養(yǎng)生部》曰:“米糷,音爛,謝疊山云:‘米線’!逼渲品ㄓ浻袃煞N。其一,“粳米甚潔,碓篩絕細粉,湯溲稍堅,置鍋中煮熟。雜生粉少許,搟使環(huán)節(jié),折切細條,暴燥。入肥汁中煮,以胡椒、施椒、醬油、蔥調(diào)和!逼涠,“粉中加米漿為糨,揉如索綠豆粉,入湯入釜中,取起!
如今云南米線制作,仍有兩法:其一,取大米發(fā)酵后磨制而成,俗稱“酸漿米線”,其工藝復(fù)雜,生產(chǎn)費時,然筋骨好,滑爽回甜,有大米清香,為傳統(tǒng)制法。其二,取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在機器中擠壓,靠摩擦的熱度使其糊化成型,稱為“干漿米線”,其曬干后即為“干米線”,方便攜帶貯藏。食用時再蒸煮漲發(fā)。干漿米線筋骨硬、咬口、線長,但香不及酸漿米線。
現(xiàn)當代的米線,由于機械化制作的帶入,已經(jīng)與傳統(tǒng)方法制作有所區(qū)別。特別是南方各地制作的“米線(應(yīng)該叫做米粉)”,已經(jīng)與米線有所區(qū)別。米粉雖然形似米線,但實非米線,對于米線的定義,應(yīng)該說以大米為原料,而米粉中由于添加了紅薯粉、土豆粉等原料(所占比例也很多),使得口感,保存方式等都與米線有了很大的區(qū)別。從口感上,米線多為“水靈筋骨”,而米粉多為“柔綿筋骨”,米線入口較為滑爽,米粉入口較為粘糯。特別是“酸漿米線”與“酸粉”的區(qū)別更為巨大。酸粉入口“酸綿易化”,酸漿米線入口“酸脆筋斗”!案擅拙”則與“米粉”類似,不同之處也在于是否以大米為原料。米粉易于保存,和“干米線”類似,曬干以后不僅可以長期保存,而且不容易變質(zhì)。干米線由于制作簡單,開始一步步取代酸漿米線,而干米線也被做得更細,更長。云南一帶的米線為米線,其余地方的“米線”為“米粉”,米粉是在米線傳播后的產(chǎn)物,是米線的傳承和發(fā)展,值得一提的是貴州的牛肉粉也是一道不錯的美味,但是用米線替代牛肉粉里的“粉”來煮制的時候,米線卻承受不了這種溫度較高而容易斷碎,同樣米粉如果不在食用之前經(jīng)過18~24小時的浸泡也難以被制作過橋米線的雞湯燙熟。
酸漿米線老少皆宜,由于傳統(tǒng)制作方法的緣故,使得酸漿米線易于消化,干米線則略遜之。
米線的貯藏 酸漿米線的貯藏最不方便,且保質(zhì)期非常短,一般情況下,民間用竹筐盛酸漿米線,同時用濕毛巾覆蓋,在這個能通過竹筐“通風(fēng)”,而又能用濕毛巾往下釋放微量水分“保濕”的環(huán)境下,酸漿米線能保存18~24小時以上。超過時間則短碎,或者干硬難以下咽。取米線應(yīng)該用溫水潤手,這樣才不至于沾住手。藝人張靜初主演的電影《花腰新娘》中,有一個片段描述了米線的制作,一根老木頭,上面有一個壓制的把手,把發(fā)酵好的熱的原料投入,用把手下壓,米線就從老木頭下的孔里面流出,經(jīng)過漂水降溫,就可以吃新鮮的米線了。 米線的營養(yǎng)價值 質(zhì)量好的米線是有營養(yǎng)的。提示:米線在泡制過程中營養(yǎng)容易流失,因此米線需搭配各種蔬菜、肉、蛋和凋料,來增加營養(yǎng)。 “有人說吃一碗過橋米線相當于吃一個塑料袋”, 這個說法沒有科學(xué)依據(jù),除非米線是假冒偽劣。 米線種類 玉溪小鍋米線 最先把玉溪小鍋米線傳入昆明的是翟永安,玉溪金官營人,幼年喪父,家境極貧困,母親到昆明織布為生,改嫁一個四川賣餃擔(dān)擔(dān)的人,那四川人把一套做餃擔(dān)擔(dān)的謀生手藝傳給他。繼父死后,翟永安便沿街挑賣餃擔(dān)擔(dān)。20世紀20年代初,他把玉溪小鍋煮品的制作方法用上,傳到昆明,并不斷加以改進。1938年,翟永安到端士街去經(jīng)營。端士街共有三家小鍋煮品店,口味俱佳,但總以翟永安為最突出,至今有些老昆明還念念不忘端士街的小鍋米線。 大鍋腸旺米線 “米線系選用優(yōu)質(zhì)大米通過發(fā)酵、磨漿、澄濾、蒸粉、擠壓等工序而成線狀,再放入涼水中浸漬漂洗后即可烹制食用。米線細長、潔白、柔韌,加料烹調(diào),涼熱皆宜,均極可口。云南人把米線的吃法發(fā)揮到了極致:烹調(diào)方法有涼、燙、鹵、炒;配料更是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大鍋米線還有燜肉、脆哨、三鮮、腸旺、炸醬、鱔魚、豆花等。 豆花米線 煮過的水豆腐腦__豆花(煮過的好處是水豆腐會淋去水分,變成小陀小陀的,拌在米線里才有口感,而且也好看.) 先把米線用熱水燙過,放在一個土花碗里,然后在面頭舀進一大勺豆花,再依次放上所有調(diào)料,就可以享受了。 涼米線 米線又可涼拌而食,稱涼米線,在云南十分風(fēng)行。有民歌曰:“米線攤上最熱鬧,辣子酸醋加花椒。一堆阿妹吃米線,嘴巴辣得吹哨哨。” 鹵米線 鹵米線從字面上理解,是不是和鹵豆腐一樣呢,其實這是個誤區(qū)。鹵米線指的是將米線焯水以后,用鹵汁、鹵料作為配料的一個做法。(想一想干拌面你就能大概想象出鹵米線的成品張啥樣了) 過橋米線 最為正宗地道的過橋米線當屬我國云南省紅河州蒙自縣的過橋米線,這里是過橋米線的發(fā)源地,傳說過橋米線制作方法和命名源自蒙自縣南湖湖心小亭。歌手后弦演唱的歌曲《過橋》便取材這個故事,并加以新的詮釋。 過橋米線做法 原 料: 雞脯肉 、豬肚頭、豬腰子、烏魚肉、水發(fā)魷魚、油發(fā)魚肚、火腿、香菜、蔥頭、凈雞塊各20克 ,水發(fā)豆皮、白菜心、碗豆尖、蔥、豆芽菜、蘑菇各50克,米線200克。 制法: 1.把肉料分別切薄片,有味的焯水后漂涼裝盤; 2.其余各料另鍋焯水,漂涼后切段裝盤; 3.香菜、蔥切碎和油辣椒及燙過的米線一同上桌; 4.雞油燒至7成熱時裝入碗中,倒入燒開的清湯,加調(diào)料上桌; 5.食時先將肉片燙至白色,下綠菜稍燙,再下米線,撒少許蔥花、香菜即成 。
|